当前位置: 首页 > 系部新闻 > 正文

【特色活动】红色记忆 青春颂歌(二十四)

【来源: | 发布日期:2025-05-21 】

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红旗渠》。

讲述者:24早教3

于小珂

学前教育与戏剧系

《红旗渠》

水,是林县人世世代代的梦想;缺水是林州千百年来最深痛的记忆。林县到底有多缺水?一桶水,对于林县人来说,甚至比自己的命还要重要。林县人的困苦境地在1954年开始出现转变。这一年,26岁的杨贵来到林县,任县委书记。谁都没想到这位被分配来的退伍小伙会改变林县的命运。1959年春天,林县再次遭受旱灾,杨贵当机立断决定引水建渠。改变干旱缺水的命运。要彻底解决缺水问题必须寻找新的可靠水源。经过一番考查,最终选定了水量充足的浊漳河。但想要“引漳入林”,仿佛天方夜谭。路线长达70公里,还都要经过太行山的陡峭山崖。没有机械化装备,没有专业的技术想在悬崖峭壁之上修出一条水渠,难度不亚于移走一座山。但是不修渠,林县就没有出路。于是林县人民带着“苦战五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信念开始了自力更生的修渠之旅。他们的身后没有荣光闪耀,只有一个沉重的嘱托:“一定要把水带回来!”

当时提出的口号是“大干八十天,引来漳河水”但这一修,便是10年。先后有81位村民牺牲。最大的60岁,最小的只有17岁。他们中的很多人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科班出身的工程技术人员吴祖太也是其中之一。当时施工隧洞出现塌方,他明知有危险,但为了民工安全,毅然和卫生院院长李茂德一起入洞察看。结果洞顶不幸坍塌,两人光荣牺牲。当时吴祖太年仅27岁。红旗渠修建过程中施工难度最高、危险最大的就是青年洞。而他正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青年洞的山体由坚固的石英砂组成。一锤下去,只能留下一个斑点。为了尽早突破这个难关,一支由三百名青年组成的突击队,凭借着“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奇迹般地打通了悬崖上的这段隧洞。“青年洞”也因此得名。最终历时近10年,参与人数超10万的红旗渠工程成功通水。十年奋战,愚公移山。林县人民一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起了152座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修建12408座各种建筑物。硬是在崇山峻岭中凿出了一条“人造天河”。“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自此终结。

而红旗渠精神经反复锤炼、丰富发展,越来越发出历久弥新的光芒,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如何传递好精神火把、永葆理想“蓝光”,是我们这个时代必须深入思考和回答的一个紧迫课题,新的红旗渠精神也由此诞生,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

来源\学前教育与戏剧系

初审\尹春玲

复审\修振

终审\鲁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