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非遗文化,弘扬非遗精神。学前教育与戏剧系结合专业特色,利用手工技艺融合非遗文化,既能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文化自信和创新能力。今天让我们和24托育2班的同学们,一起走进非遗系列专题活动第四期——传承非遗文化之烧蓝。
烧蓝,又称烧银蓝、银珐琅,是清末及民国初期流行的一种珐琅工艺,是在景泰蓝工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将整个胎体填满色釉后,放入炉温约为800℃的高炉中烘烧,使色釉由砂粒状固体熔化为液体,最后冷却固着于胎体上的一种传统首饰工艺。初次烧结成的色釉会低于铜丝高度,为了达到需要的厚度和饱满的效果,需要再次填充色釉并烧结,连续四五次直至将其填至与掐丝纹相平。
通过亲手制作仿烧蓝饰品,不仅考验了大家的耐心和细心,而且也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深度体验和感悟。此次活动让同学们亲身感受到了烧蓝工艺的独特魅力,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传承和弘扬,让大家能够近距离感受国风之美,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