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团中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号召,鼓励青年学子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与戏剧系积极开展“重走初心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实践团志愿者们在鱼台沃土上,展历史长卷,忆峥嵘岁月,持稻改初心,承至孝精神,植爱农情怀,绘青春画卷,创今朝辉煌,守国泰民安。
1.持稻改初心 绘青春画卷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文东 18 号志愿服务队基层服务实践团先后走进稻改馆和鱼台县王鲁镇稻田画基地(稻米博览馆)。
稻改馆以鱼台稻改事迹为主线,分为“回望·水患频仍”、“铭刻·稻改记忆”、“再造·鱼台辉煌”三个板块,将栩栩如生的艺术场景与多媒体手段巧妙结合。实践团志愿者们在这里不仅了解到那段可歌可泣的稻改历史,更深刻感受到其留给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在鱼台县王鲁镇稻田画基地(稻米博览馆),实践团赏稻田画,追寻鱼台稻的发展足迹。从宋克亮老师的讲解中得知,每一幅稻田画都是百万级数据的精准计算与匠人手工艺术的完美结合,耗时长达六个月以上,让青年学子们切实感受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曾经,鱼台稻因水患频发而面临困境,如今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创新,稻田不仅成为保障粮食供应的重要来源,还成为了独特的艺术景观。这背后,是无数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和智慧结晶,展现了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稻改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学生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不畏困难,勇于开拓,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学生们深知,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稻改精神也将激励他们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传承和发扬先辈们的优良传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忆峥嵘岁月 颂百年初心
文东18号志愿服务队基层服务实践团走进了周堂地道战遗址展览馆。这座展览馆分为两个展馆,各具特色且意义深远。第一个展馆以“血染红踵,爱好和平”为主题,这一主题取自进馆与出馆的题字。其中,鱼台之殇展区让人们深刻了解到战争给鱼台带来的沉重灾难;信仰之门展区展现了鱼台革命史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坚定的信仰如同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烽火回忆展区则回顾了发生在鱼台境内的 200 余次革命战争,那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令人动容。另一展馆通过还原周堂地道战的诸多细节,并以“重走地道”的方式叮嘱后辈“不忘初心”。浴血周堂展区重现了当年战斗的激烈与残酷,英雄名录展区铭记了那些为和平英勇牺牲的优秀儿女,他们的奉献精神令人敬仰。
这次参观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来之不易。那些革命战争中的血与泪,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如今的幸福生活是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鱼台革命史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以及众多英勇的战士们,他们坚定的信仰和无畏的勇气,成为学生们学习的榜样,激励着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往直前的决心。通过了解这些历史,学生们更加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正如那些英勇的先辈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未来奋勇拼搏一样,学生们也应当在新时代展现出自己的担当和作为。
3.承孝贤文化 访闵子故里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文东18号志愿服务队基层服务实践团走进鱼台博物馆、闵子祠,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文化探寻之旅。鱼台博物馆,这座宛如厚重史书的综合地志性博物馆,承载着从新石器时代至民国时期的历史。馆内的四个单元“文明肇始 先民留痕”“商王之都 孝贤故里”“城邑初兴 汉风雅韵”“治水迁城 大河精神”,集中展示了鱼台出土的历代文物以及当地著名的历史故事“五里三贤”。置身其中,先辈们的智慧令青年学子深感震撼,激发着他们为民族繁荣和文化昌盛贡献力量的决心。
而后,实践团来到闵子祠。闵子骞的故事传颂千古,不仅获孔子称赞“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还被编入明朝《二十四孝图》,为当代青年学子所敬仰。祠内建有“薪火相传”的长廊,记录着受闵子“孝”文化影响的名人事迹。在活动室,志愿者们静心翻阅书籍,深入感受儒家思想的核心与闵子骞的高尚品德。接着,他们走进孝贤文化主题公园,再次感受闵子故里的古韵。
孝贤文化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闵子骞的孝行故事,成为学生们学习的榜样,激励他们在家庭中尊重长辈、关爱亲人,培养良好的家庭伦理观念。同时,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在孝贤文化中得以体现,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他们的仁爱之心、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4.植爱农情怀 练兴农本领
为引领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文东18号志愿服务队基层服务实践团走进王鲁镇山东省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示范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现代化生态化农业,农业全程机械化现代化。实践团志愿者们参观了水稻种植区,示范园水稻种植面积约200亩,全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采用机械化种植,将土地集约成片,大大提高种植效率。
七月下乡,实践团志愿者们正赶上水稻的秧苗期,在参观过程中,恰遇农民正在田间劳作。古人云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此次参观有助于培养具有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的时代新人,使广大青年在劳动教育中浸润成长,增强服务“三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望着延伸到天边的稻田,实践团志愿者们感受到生命成长的力量,感受到了土地给予生命的厚重感。
鱼台人民艰苦奋斗的故事,也是中国大地上千万劳动人民谋求幸福生活的故事,更是青年学子奋力书写未来的故事。对青年学子来说,“下乡”不是苦差事,却要下苦功夫。在三下乡期间,走过的每一处都是实践课。稻田里挥洒汗水的人民,英雄名录记载的烈士,以及至孝精神的先贤,都是授课教师。田间茂盛的秧苗,馆中陈列的展品,以及曲折昏暗的地道,都是授课内容。听党话、跟党走,不再只是一个标语,是人民的信仰,是先辈的嘱托,是英烈的遗愿。“三下乡”这堂课,教导青年学子们要像鱼台县儿女一般,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以及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