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7月14日,文东18号志愿服务队基层服务实践团在团总支书记周愉、辅导员代钰的带领下,走进稻改馆。
稻改馆以鱼台稻改事迹为主线,分为“回望·水患频仍”、“铭刻·稻改记忆”、“再造·鱼台辉煌”三个板块,将栩栩如生的艺术场景与多媒体手段巧妙结合,让实践团志愿者们不仅能够了解那段可歌可泣的稻改历史,更能够感受那段历史留给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回望·水患频仍。鱼台曾常年“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人民苦不堪年。直到建国后,因水忠鱼台人民生活极为困难。面对着遍地洪荒,当时的中共鱼台县委审时度势,横下心来,决心通过“治水改稻”,彻底改写鱼台“十年九灾”的历史。初进馆,浮雕墙通过七个场景,以左上角鱼台人民饱受水患之苦为起点,描绘了时任县委审时度势,横下心来,研究稻改规划、勘测地形,带领人民一起“开山采石”“建站提水”“挖沟筑渠”“育苗插秧”“喜获丰收”的整个稻改活动。
铭刻·稻改记忆。为了实现旱能浇,涝能排,建排灌站成为当务之急。为了实现旱能浇,涝能排,鱼台人民仅用了短短5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46座初具规模的排灌站,当初建成的排灌站有的现今仍在使用。《众志成城》这幅绘画长卷描绘了鱼台人民治水改稻的精神气质,《敢教日月换新天》长卷式画作同样展现了鱼台人民治水改稻的奋斗精神。
再造·鱼台辉煌。《水稻丰收》记录了1965年秋鱼台喜获丰收的故事。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鱼台治水改稻,当年施工,当年见效,全县35万亩水田,平均亩产量达到330多斤,鱼台人民彻底的甩掉了吃粮常统销、穿衣靠指标、花钱靠贷款、治病靠减免的四靠帽子,扭转了连年受灾的被动局面。
秉持稻改初心,绘就青春画卷。鱼台稻改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更是一座熠熠生辉的精神灯塔。实践团志愿者们青年学子从稻改精神中汲取了勇往直前的勇气,领悟了团结协作的力量,培养了艰苦奋斗的品质。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当以稻改精神为指引,用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创造未来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