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团工作 > 学生活动 > 正文

暑期“三下乡”|赏稻田画,听鱼台故事——学前教育与戏剧系暑期“三下乡”基层服务实践团走进王鲁镇稻田画基地

【来源: | 发布日期:2024-07-11 】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7月9日下午,在王鲁镇省派驻村第一书记宋雪的带领下,文东18号志愿服务队基层服务实践团走进鱼台县王鲁镇稻田画基地(稻米博览馆),赏稻田画,听鱼台故事。

首先,实践团参观“稻田画”并倾听宋克亮老师的讲解。宋老师欢迎实践团的到来并引用毛主席语录激励青年学子,他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随后,宋老师讲解稻田画的创作过程,指出每一幅稻田画都是百万级数据的精准计算与匠人手工艺术的完美结合,耗时长达六个月以上,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紧接着我们走进稻米博览馆,听“鱼台稻”故事,追寻鱼台稻的发展足迹。在馆中,我们了解到,鱼台稻曾因水患频发而淹没,现今又因稻田画而辉煌。其中一个展台吸引了师生们驻足,四个农民前辈挽起裤腿、拢起袖口、头深埋腰间,手里握着一颗颗秧苗,想要种在田地里。这个展台记录了鱼台县先辈们挽起袖口,撸起裤腿,弯腰插秧,种植稻苗的劳动形象。吸引学生不由得蹲下,像过去那样,学着插秧,学着用汗水创造美好生活。就像此刻在“稻田画”里挥洒汗水的劳动人民,也是这般裤腿在水里,汗水在土里,腰弯向大地,希望却高高飞在天上。昔日饱受水患困扰的人们,把鱼台稻传下来了,也把艰苦奋斗的精神代代传承了。稻田不再是粮食,只解决温饱问题。它成为画,围绕着纪念馆,在烈日头下,骄傲地诉说着鱼台人民艰苦奋斗的故事,成为每一个来访者的精神食粮。

参观结束后,在馆内会议室进行座谈会。老师们在座谈会上交流个人收获,并希望更细致地、更深入地了解鱼台稻的故事,稻田画的未来发展以及热爱这土地的人民的故事。老师们的发言中无不透露着对稻田画艰辛创作的敬佩之情。宋克亮老师谈到创作稻田画是一件简单的事,又是一件不简单的事。简单,只是将图纸复刻到田间。不简单是这一件事需要在土地田间一寸一寸的丈量。大家纷纷表示,艺术创作不仅需要灵感的迸发,思想的碰撞,还需要扎根土地的坚守。

“鱼台稻”的故事不仅仅是鱼台人民的故事,也是中国大地上千万劳动人民谋求幸福生活的故事,更是青年学子奋力书写未来的故事。离开展馆以后,同学们纷纷感受到,“下乡”不是苦差事,却要下苦功夫。下乡不是单向的知识传播,而是双向的知识交汇。在三下乡期间,书本知识走进乡间沃野,而“稻田画”也走进师生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