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传统服饰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3月起,学前教育与戏剧系开展“一键解锁中国千年历代服饰”中式传统服饰体验系列活动,旨在通过学生亲身体验中华传统服饰文化,获得当代的美感和生命力,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截至目前,活动吸引了17组、73名学生积极参与,共同探索和展示了中华传统服饰的独特魅力。
本次介绍的是六组—清朝组。清朝时期的礼仪服饰是本次活动的焦点,这一时期的服饰制度在保留满族服饰特点的同时,充分吸收了汉族服饰的成就。
清代在妆容造型上,最有特色的发展体现在唇妆上。清代初期汉族女子的唇妆依然延续着明代以来的传统,以樱桃小口为美,既有弱化唇色的,也有上下唇都往小里点染的。
旗人衣装或短装有琵琶襟、大襟和对襟等几种不同形式。与其相配的裙或裤,以满地印花、绣花和裥等工艺手段作装饰。襟边、领边和袖边均以镶、滚、绣等为饰,史书记载“•镶滚之费更甚,有所谓白旗边,金白鬼子栏干、牡丹带、盘金满绣等各色,一衫一裙•镶滚之弗加倍,衣身居十之六,镶条居十之四,衣只有六分绫绸,新时离奇,变色以后很难拆改。又有将羊皮做袄反穿,皮上亦加镶滚,更有排须云肩,冬夏各衣,均可加工”清初满族妇女与男人的装扮相差不多,不同之处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辫。满女不缠足不着裙,衣外坎肩与衫齐平,长衫之内有小衣,相当于汉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称“乌龙”。旗装在清代,除具有上述共同特点外,不同时期的组合特征仍比较鲜明。
摄影谷鲁平说:“此次汉服秀活动不仅展现了汉服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希望以后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热爱和保护汉服文化,让中华文化的精髓得以广泛传播和长久传承。
“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组长谢竹雯也谈到了她的感想,希望此次活动能够激发大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让中华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
继清朝篇之后,系列活动将继续探索并展示中国其他历史时期的传统服饰,每一期都将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深入挖掘和复原时代的服饰文化,鼓励学生们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和创新性的展示,让学生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和体验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以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